冰蓄冷和水蓄冷是两种常见的空调系统能量储存方式,它们在原理、技术、占用空间、节电效益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以下是两者的主要区别:
1
1. 原理与技术
- 冰蓄冷:利用夜间低谷电力将水制成冰,通过冰的相变潜热储存冷量,白天融冰释放冷量。其特点是制冷快、供冷温度低,但制冰时效率下降约30%。
- 水蓄冷:利用水的显热储存冷量,通过峰谷电价差在低谷时段储存低温水,高峰时段使用。其特点是初投资低、技术要求简单,但冷损耗较大。
2. 占用空间
- 冰蓄冷:由于冰的蓄冷密度高(40~50KW/M³),储存同样冷量所需体积较小,但设备间需预留检修通道和膨胀空间,实际有效空间较小。
- 水蓄冷:蓄冷密度低(7~11.6KW/M³),蓄冷槽体积庞大,占用空间较大,但蓄冷空间利用率较高。
3. 节电效益
- 冰蓄冷:虽然制冰时效率较低,但部分地区有蓄冷专用电价,节电效益显著,节省电费可达80%。
- 水蓄冷:节电效益相对较低,主要依赖低谷电价,综合节电效果不及冰蓄冷。
4. 初投资与运行成本
- 冰蓄冷:初投资较高,主要因双工况制冷机组和冰槽价格昂贵,且管路和控制系统复杂。
- 水蓄冷:初投资较低,可使用常规冷水机组,运行费用低廉,与原有制冷站兼容性好。
5. 适用场景
- 冰蓄冷:适用于需要大量制冷或低温供冷的场合,如商业建筑或工业厂房。
- 水蓄冷:适用于需要稳定供冷或制冷的场合,如家庭空调或小型商业空调系统。
总结:冰蓄冷和水蓄冷各有优劣,选择哪种方式需根据具体需求、电价政策、空间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。冰蓄冷在节电效益和低温供冷方面表现突出,而水蓄冷则在初投资和运行成本上更具优势。